全球硬件钱包用户调研报告:需求、痛点与趋势

NiqNiq
/2025年8月12日
全球硬件钱包用户调研报告:需求、痛点与趋势

要点总结

• 安全性是全球用户的首要关注点,助记词保管、设备可信度及防诈骗意识在各地区高度一致。

• 多币种支持与易用性是购买决策的重要驱动,尤其在 DeFi 和 NFT 使用场景中需求显著增加。

• 社交媒体反馈的痛点集中在固件更新体验、客户支持响应速度、设备兼容性及多钱包管理功能不足。

• 机构用户更关注多签、权限控制、批量交易与 API 集成,以满足合规与高频操作需求。

• 潜在新需求包括智能合约可读性解析、社交恢复、可穿戴形态、长寿命设计以及更强隐私保护。

• 区域差异显著:德语区强调开源与隐私,北美注重生态与便利,西语市场关注安全与语言支持。

常见疑问与障碍

硬件钱包新手最常见的疑问通常围绕安全性和使用门槛展开。

一方面,新用户在购买前常有顾虑:「硬件钱包真的那么安全吗?」
虽然硬件钱包被视为存储加密资产最安全的方式,但不少新手担心设备本身可能被黑客攻破或存在后门(Ledger 与 Trezor 安全讨论)。例如,知名厂商 Ledger 曾发生用户资料泄露事件(泄露了邮箱、地址等信息),这动摇了一些用户对其信任。同时,有用户提到开源的 Trezor 钱包 早年被安全团队演示出可在 15 分钟内提取种子(需物理接触设备)这样的漏洞,这让新手意识到没有任何设备是绝对安全的。因此,新用户经常纠结于不同品牌的安全模型:封闭源码但有安全芯片(如 Ledger)的方案,还是完全开源但依赖物理防护(如早期 Trezor)的方案更安全。

另一方面,丢失设备 / 助记词的风险是新手最大的心理障碍之一(硬件钱包 FAQ)。许多人担心「一旦硬件钱包丢了,我的币是不是就没了?」。实际上,只要备份好恢复种子,硬件钱包丢失或损坏并不会导致资产消失,新设备上导入助记词即可恢复资金(详细解释)。但这种恢复机制要求用户妥善保管那组助记词,这对新手来说是陌生且高风险的流程。社区中反复强调:切勿将助记词输入任何联网设备,不能拍照或截屏,只能离线抄写并安全保存(安全存储建议)。初学者往往对如何正确保存这 24 个单词犯难,担心自己保存不当导致资产被盗。

使用难度也是阻碍新用户的重要因素(硬件钱包使用难点)。与手机 App 钱包相比,硬件钱包涉及实体设备、连接电脑 / 手机、安装管理软件(如 Ledger Live 或 Trezor Suite)以及操作设备上的按钮或触摸屏。许多新人担心整个流程太复杂:「我不懂技术,万一操作失误会不会转错账?」。确实,硬件钱包初始设置步骤较多——包括初始化设备、抄写助记词、设置 PIN 码、安装区块链应用(初始化流程使用限制)等等。还有用户反映兼容性问题可能带来麻烦:例如,一些硬件钱包需要电脑 USB 连接,新一代笔记本的接口或移动设备支持可能不完善;早期 Ledger Nano S 的内存有限,一次只能安装 3-4 个币种应用,这对持有多币种的新手来说很不方便。

另外,不少用户疑惑「硬件钱包是否值得」:如果持币量不大,花费数百元购买设备是否必要(是否值得购买)。对此,社区的普遍共识是:当持有金额达到一定规模(如超过几千美元)就非常有必要投资一个硬件钱包,以换取远高于软件钱包的安全保障(社区共识 1社区共识 2)。

钓鱼诈骗和供应链安全也让新人望而生畏。很多人在社交媒体看到假 Ledger / Trezor 客服诈骗、假固件更新等案例,担心自己会不会上当(诈骗案例)。还有人在购买前问:「在哪里买才放心?能在亚马逊买硬件钱包吗?」 社区一致建议只能通过官方渠道或官方授权经销商购买,避免买到被篡改的假货。同时,新手被反复提醒,安装官方软件,验证设备完整性(如 Ledger 提供的真实性检查)(真实性验证)。

总之,安全意识的门槛对新人较高,许多常见疑问都源于对自我保管私钥的担忧和缺乏经验。

主要使用需求

在克服初步疑虑后,用户对硬件钱包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多币种支持、易用性、备份方式以及生态兼容性等方面。

币种和应用支持:几乎所有用户都会关注所持有的币种是否受支持,这不仅包括主流币(BTC、ETH 等),也包括各类山寨币和代币。多链支持的广度成为选购硬件钱包的重要考量。例如,Ledger 宣称支持数千种币,但有资深用户指出,其中大部分是以太坊 ERC-20 代币,只要支持 ETH 链就自然支持这些代币。而 BitBox02 则仅原生支持比特币和部分基于以太坊的币种,对 Solana、Avalanche 等独立链并不支持。这意味着持有冷门链资产的用户可能需要选择 Ledger、SafePal 等支持广的设备。在德语社区就有用户调侃:「如果你的山寨币太小众,最后往往绕不开 Ledger」。因此,新用户的一个核心需求是「一台硬件钱包尽可能管理我所有的币」,不想因为币种不同还要购入多个设备(用户讨论)。

易用性与用户体验:尽管安全是首要因素,但用户也希望硬件钱包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相关讨论)。例如,屏幕大小和交互方式影响很大。Ledger Nano 系列 只有小屏和两按钮,需要通过按键切换字母输入密码或确认交易;而 Trezor Model T 配备彩色触摸屏,输入 PIN 和确认操作更直观,经常获得好评。又如,Ledger Nano X 引入蓝牙功能,可通过手机 Ledger Live App 操作,满足移动端使用需求。相比之下,一些无屏幕或小屏幕的钱包(如早期的 SafePal S1 或卡片式钱包)在交互上相对繁琐,新用户更青睐有清晰屏幕提示的设备。在知乎 也有文章强调,购买时应考虑「屏幕和操作的直观性」,方便新手上手。整体而言,「上手要简单」是用户关键需求之一。厂商也在改进体验,例如最近推出的 Ledger Stax 采用电子墨水大屏和触摸操作,旨在降低使用难度。

备份与恢复机制:用户十分关注钱包的备份方式是否可靠且方便。标准做法是抄写 12/24 词助记词,但有用户觉得这种方式存在遗失、损毁的隐患,且一旦被他人看到即失去安全性(安全存储讨论)。因此,一些硬件钱包提供了额外的备份工具:比如 Trezor Model T 支持 Shamir 份额备份(SSS),允许将主密钥拆分成多个份额保存;BitBox02 附带 microSD 卡备份功能,把种子加密保存到卡中。还有用户采用第三方钢板刻字方案存储助记词,以防火灾等灾难。这类方案让新用户在选择时容易迷茫,不少人会在社群询问:「哪种备份方式最好?」。总体来看,简单又安全的备份方案仍是未被完全满足的需求。Ledger 曾推出 「Ledger Recover」 云备份服务,旨在解决用户怕丢助记词的问题,但因涉及将助记词加密拆分给第三方托管,引发社区巨大争议(相关讨论),不少人因此放弃使用 Ledger。这反映了用户的矛盾心态:既渴望更省心的备份方式,又对信任第三方非常谨慎。

移动端支持和连接性: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用户希望硬件钱包能方便地与移动设备配合使用。北美和西欧市场用户常提到,希望在手机上随时查看和操作资产,但传统硬件钱包主要通过 USB 与 PC 连接。为满足移动需求,Ledger Nano X 等配备了蓝牙,可直接连手机;Keystone 采用二维码通信,实现与手机 App 的完全隔空交互,避免了数据线的繁琐。Tangem Wallet 则将硬件钱包做成 NFC 戒指,靠近手机即可签名交易。这类设计满足了「随身携带、即刷即用」的需求,将安全芯片融入可穿戴设备中。总体而言,不同地区用户都重视移动兼容性,能否在手机上方便使用成为重要考量。

DeFi、NFT 兼容性:随着 DeFi 应用和 NFT 兴起,用户希望硬件钱包不仅能「坐冷板凳」长期储币,还能安全参与链上活动。许多用户要求硬件钱包能方便地与 MetaMask、WalletConnect 等热钱包配合,以签名去中心化交易、授权智能合约、管理 NFT 等。这方面,Ledger 用户量大,反馈也最多:正面是与众多 DApp 兼容,支持的区块链应用广,适合经常使用 DeFi 的用户;负面是不少用户抱怨在签署复杂合约交易时体验不佳——常常只显示哈希摘要或不明代码,缺乏人性化提示,容易误签恶意合约。实际案例中,某交易所员工因设备上仅显示难以辨认的字符,未能识别恶意合约调用,最终误签导致巨额资产被盗。这类事件让用户强烈意识到,硬件钱包需要提升复杂交易的解析与提示功能。一些厂商已开始投入,例如 OneKey 宣布在钱包和 App 中对合约交互进行了大量安全优化,确保设备上能完整展示交易调用细节并提示风险。

机构托管需求:对于机构用户(如加密投资基金、托管公司等),除了基本需求,还会关注多用户权限控制、多重签名和审批流程、交易 API 接口等。机构往往需要多人共同管理钱包权限,以避免单点失误或腐败风险。这催生了企业版硬件钱包和托管方案,例如 Ledger Enterprise (Ledger Vault) 服务,提供多授权机制和合规管理功能;BitGo 则将硬件钱包与自身多签钱包结合,实现高级策略控制(包括提款限额、地址白名单、Webhook 通知等)和多角色审批。因此,机构用户更关注硬件钱包是否能通过 API 与后台系统集成,以及是否支持定制审批流程。从反馈来看,一些交易团队希望硬件钱包支持批量签名或脚本调用等自动化操作,但目前多数设备仍主要面向个人用户,无法直接满足这一需求。这推动厂商开发专用设备(如 KZen MPC 钱包、GridPlus Lattice1 等)及配套服务,以支持更复杂的企业级应用场景。

社交媒体反馈的功能痛点

通过对 Reddit、Twitter、专业论坛等用户讨论的梳理,可以发现一些被反复提及的功能槽点和不足:

固件和安全更新:很多用户抱怨硬件钱包需要频繁更新固件来修复漏洞,但更新过程有时并不顺畅(相关讨论)。一旦固件升级失败可能导致设备暂时不可用,引发恐慌。部分用户在 Ledger 官方论坛反映过固件更新导致设备重置的案例,虽然可以用助记词恢复,但过程惊险。总体来看,升级维护成本是用户痛点,大家希望设备「开箱即安全」,减少频繁更新。

客户支持与售后:当硬件钱包出现问题(如连接故障、应用崩溃)时,用户希望能及时获得支持。然而有用户指出,部分厂商客服响应慢或缺乏本地化支持(用户反馈)。例如,早年有人抱怨 Ledger 工单回复迟缓,或 Trezor 官方仅提供英文支持。这在非英语市场尤为突出:语言障碍使德语区和西语区用户希望厂商提供本地语言文档与客服。OneKey 团队 就曾因德国用户反馈多而迅速上线德语支持。

设备兼容性与连通:用户反馈的高频问题之一是硬件钱包与不同设备、系统的兼容。例如,有人发现 Ledger Live 在特定版本的 Windows / Mac 上容易出 Bug,或者安卓手机 OTG 连接 Trezor 不稳定。还有用户希望一台硬件钱包可在多个设备上使用,如同时在手机和电脑管理。同一 Ledger 可以配合多个 Ledger Live 实例使用,这一点得到好评(官方说明)。但对于多用户共享一台设备的场景,目前大多不支持细粒度权限,缺乏多账户隔离也是用户建议的方向。

存储空间和性能:Ledger Nano S 因内存小只能装几种币的 App,这是被用户吐槽最多的缺点之一。尽管新版 Nano X 和 Nano S Plus 增大了存储,但在 2018–2020 年的讨论中,很多人为此烦恼,不得不频繁卸载 / 重装应用来切换币种。类似地,一些硬件钱包在签名复杂交易(尤其是以太坊复杂合约)时速度缓慢,甚至会卡死。这些性能限制在资深用户评论中屡被提及,用户希望未来产品能有更快的芯片和更大的存储。

多钱包与多账户支持:有高级用户提出,Ledger 设备不支持同时管理多个不同助记词,一台设备上只能有一个主助记词(虽然可通过 Passphrase 扩展子钱包,但仍共用主种子)(用户反馈)。目前除少数产品(如 Lattice1 配合 SafeCard)外,大多数硬件钱包没有官方支持「一机多钱包」。

开放性与生态:在社区中,「开源 vs 闭源」的争论长期存在。一部分用户(尤其极客和开发者)强烈偏好开源产品,认为只有固件开源才能完全信任(讨论)。他们反复强调 Trezor、OneKey 等开源固件的好处,并将 Ledger 的闭源云备份视为不可信举动(反对意见)。另一些用户则认为开源与否对日常使用影响不大,更看重产品成熟度和易用性(不同观点)。为平衡安全与便利,Ledger 引入了固件完整性验证功能,并强调其安全元件通过 EAL5+ 认证(认证详情)。

特殊功能缺失:用户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例如希望硬件钱包屏幕能直接显示 NFT 缩略图或名称;增加一键查看余额总值功能;支持比特币闪电网络的签名和通道管理。目前这些功能支持不足,成为社区讨论热点。

综上,用户反馈显示硬件钱包虽然极大提升了安全性,但在易用性和功能丰富度上仍有改进空间。尤其随着使用场景扩展到 DeFi、NFT、机构托管,用户期待硬件钱包在性能、解析复杂交易、多角色支持等方面不断升级。正如一位资深网友所言:「硬件钱包各有小缺点,但相比替代方案依然是最佳选择」。


机构用户需求的差异

相较个人用户,机构用户(如加密基金、交易平台、托管机构等)在选择和使用硬件钱包时有不同侧重。他们关注安全的同时,更强调协作管理和规模化操作。

多签与权限控制:机构往往要求多人共同管理资产,避免单人单签导致失误或作恶。因此,多重签名钱包是刚需。例如,BitGo 企业钱包 与 Ledger 硬件结合,支持多用户审批、交易限额、地址白名单等策略。一些机构会配置多台硬件钱包组成 M-of-N 签名机制,确保任何转账都需多方确认。

批量操作和 API 集成:机构每天可能要处理大量交易,手工逐笔确认不现实。因此,他们需要通过 API 或脚本批量调动硬件钱包签名交易。这催生了像 Ledger Enterprise 这样的方案,提供编程接口和自动化工具。

审计和合规:机构对合规要求更高,例如需要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变更记录,以满足内部审计和监管要求。Ledger Vault 就强调其平台提供审计日志和合规支持。

规模和可靠性: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巨大,他们要求硬件钱包系统高度可靠,且要有备援和高级别技术支持(服务说明)。此外,他们还关心厂商品牌的稳健性和长期支持能力。

总的来说,机构用户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在安全基础上的协同与效率。这促使一些硬件钱包厂商推出了针对机构的独立产品线或服务,例如 Ledger Enterprise、火币机构钱包方案等。对于普通硬件钱包品牌,能否被机构采用往往取决于是否支持开放 API、是否易于嵌入现有风控体系等。

潜在的新需求

随着加密技术和用户群体的发展,一些潜在的新需求开始浮现,这些需求目前尚未被广泛满足。

更友好的智能合约交互:当前硬件钱包对 DeFi 合约、NFT 交易的支持还不够友好。未来用户希望硬件钱包内置智能合约解析引擎,在签名前清晰展示交易内容(例如交易涉及的代币名称、数量、操作类型)(案例)。这要求钱包厂商与 DApp 协同设计交易规范(如 EIP-712 可读性签名)。目前只有少数厂商投入这一方向,OneKey 在合约交互安全上的投入就是例子。随着 DeFi 用户基数增长,这是强烈的新需求:「别再只给我看十六进制了,让我明明白白签名!」

社交恢复和去中心化备份:很多用户担心单一助记词备份易丢,但又不信任中心化云备份,因此期待更安全的社交恢复方案。以太坊社区提出的账户抽象(AA)与社交恢复钱包理念,可能为硬件钱包引入新模式——例如绑定多个紧急联系人,由他们的硬件设备联合签发恢复权(Kontos 项目)。这类机制有望避免「一失助记词误终身」的困境。

多因子验证和生物识别:一些用户希望硬件钱包增加更多身份验证手段,如指纹、Face ID 等生物识别,用于解锁设备或确认高额转账。目前有 OneKey Touch 内置指纹传感器的尝试,用户评价不一:有人觉得方便,有人担心生物特征泄露风险。多因素认证(如设备 + 手机双确认)作为额外保障,可能在未来得到更多实现。

更丰富的形态和便携性:传统硬件钱包多为 USB 棒状或卡片状,年轻用户更倾向于便携和时尚的形态。可穿戴硬件钱包因此成为尝试方向。例如 Tangem Wallet 戒指 主打随身佩戴、防水防刮、无需充电,NFC 感应手机完成签名,还提供两张备份卡,无需书写助记词即可完成备份。这类设计满足了「每天戴着走、随时用、不怕丢」的需求。

更长寿命和耐用性:长期持有加密资产的用户希望硬件钱包能多年可靠运行。有厂商宣称其芯片寿命 20 年以上、防水防摔等级达 IP68(规格说明25 年保修)。部分品牌还强调固件不可远程更新,以防后门并提高长期安全。

隐私和匿名性:在区块链透明性背景下,一些用户追求更强的交易隐私。未来需求可能包括:硬件钱包直接整合混币服务、兼容隐私链、不泄露公钥给厂商应用(Ledger Live 等联网时会获取公钥用于查询余额)。目前没有主流产品满足这一需求,但随着监管与溯源技术发展,隐私型硬件钱包可能会受到更多关注。

综上,新需求反映了用户对硬件钱包的期望不再仅是「安全存币」,而是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融入日常。这些需求有的已经在少部分新产品上初现端倪(如智能合约解析、可穿戴设备),有的还停留在设想阶段。未来硬件钱包市场将朝着既保持安全强度,又显著改善用户体验的方向演进,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区域差异与共性

全球各地区的硬件钱包用户在需求上有许多共性,也存在一些有趣的差异。

共性方面:无论是德语区、北美,还是西语市场,用户对于资产安全的重视是一致的。大家购买硬件钱包的动机都源于对交易所和热钱包安全性的担忧,希望通过自主管理私钥来避免被黑客或平台倒闭波及(用户讨论 1用户讨论 2)。因此,新手常见疑问、安全顾虑在各地都大同小异(如助记词如何保管、设备是否可信等)。同时,对易用性和多币种支持的追求也是普遍的。每个市场的用户都希望「一款钱包搞定所有币,还好用」。另外,随着 DeFi / NFT 的风靡,各地区用户都开始关注硬件钱包能否方便地参与这些新兴领域,这一点上需求趋势相近。

德语区(德国、奥地利、瑞士等):这一地区的用户往往被认为技术意识和隐私意识较强,对安全细节尤为关注。从反馈来看,德语区用户对开源、数据保护等议题格外敏感。例如,在 Blocktrainer 德国论坛 上,不少用户推荐本土的 BitBox02 硬件钱包,部分原因就是信任其瑞士团队的背景和开源透明度,同时对 Ledger 曾泄露用户信息持保留态度。一位德国用户直言:「Ledger 公司对待用户数据的方式让我有问题,如果是 BitBox 的话,我知道背后的人非常出色并值得信赖」。这体现出德语区用户更注重厂商品牌信誉和数据隐私。另外,德语区用户不太介意价格,为安全愿意投入更多。一位德国持币者谈到选择硬件钱包时表示:「我可不想为了省 50 欧元而在安全上打折扣」。在功能需求上,德语社区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相当一部分比特币爱好者提倡 Bitcoin-Only 的极简安全理念,认为硬件钱包最好专注服务 BTC,甚至建议为比特币和山寨币分别使用不同设备。这与该地区比特币社区的强大影响有关。总的来说,德语区用户倾向于谨慎、专业,对厂家提出严格要求。OneKey 团队曾透露,德语区用户每天都会通过社区和邮件提出专业的改进建议,这种高度参与也反映了他们对硬件钱包的热情和高标准。

北美(美国、加拿大):北美市场的硬件钱包用户基数大,更加多元化。总体而言,北美用户对于产品易用性和生态兼容表现出高度兴趣。由于 DeFi 最先在北美流行,很多美国用户偏好 Ledger 这样支持链多、与 DApp 兼容性好的钱包。有人评价:「如果你想广泛地玩各链 DApp,用 Ledger 更合适」。北美用户也更早投入 NFT 热潮,因而对钱包支持 NFT 管理、展示等功能有所期待。此外,北美用户在品牌选择上相对实用主义——Ledger 和 Trezor 是最常见选择,一方面因为它们进入市场早、品牌认知高,另一方面社区资源丰富。尽管也有极客倡导 Coldcard、Foundation Passport 等小众开源钱包,但比例不如欧洲。一些美国用户对于 Ledger 的封闭设计并不介意,更看重使用便利和良好的软件体验,例如有人分享:「Ledger Live 软件体验很好,支持的币多,我用了 5 年毫无问题」。不过,北美社区同样经历了 Ledger 「Recover」 风波引发的不满,不少用户因此转投 Trezor 或其他替代方案。

西语市场(西班牙及拉美):西班牙语市场用户既包括西班牙本土,也覆盖大量拉丁美洲国家。由于拉美一些地区法币贬值严重,居民对加密货币的接受度高,这里硬件钱包需求呈上升趋势。西语用户最关心的是资产安全和对抗盗窃 / 欺诈。在西语社区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 「硬件钱包并非让你完全免疫骗局」 的科普内容,提醒用户提防网络钓鱼。另一方面,西语用户对语言支持非常在意,像 Ledger 的西语界面和文档Ledger Live 西语版 对当地用户帮助很大。相较之下,一些小众品牌没有西语支持,则在推广上吃亏。拉美用户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是购买渠道:进口需高额运费和关税,因此更倾向于本地经销商或二手市场,这也带来供应链安全风险,例如 MercadoLibre 上售卖的硬件钱包就存在真假难辨的问题。功能需求方面,西语用户与全球趋势同步,但参与 DeFi 的深度略低于英语社区。在阿根廷等国家,很多用户将硬件钱包视为对冲本币贬值的关键工具,更偏好稳健可靠的经典品牌。

其他共性与差异:不同区域对本土品牌接受度不同。德语区用户偏爱 BitBox02,中文社区支持 OneKey、库神等国产品牌,北美则以国际品牌为主。西语地区因缺乏本土品牌,主要使用 Ledger / Trezor,但也有新兴产品如 SafePal 进入市场。观念上,欧洲更强调隐私自主,北美重视便利整合,拉美聚焦安全保值。这些差异影响了各地区的选择顺序。总体来看,各地核心需求一致——既安全又好用,差别更多体现在优先级和品牌信任上。

使用 OneKey 保护您的加密之旅

View details for OneKey ProOneKey Pro

OneKey Pro

极致真无线,风险全隔绝。 世界顶级气隙扫码冷钱包。

View details for OneKey Classic 1SOneKey Classic 1S

OneKey Classic 1S

超薄。口袋大小。银行级安全。

View details for OneKey SifuOneKey Sifu

OneKey Sifu

与 OneKey 专家进行一对一钱包设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