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化股票的十字路口: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重點總結
• 代幣化股票提供24/7市場和即時結算,但面臨監管挑戰。
• 2024-2025年將是代幣化股票的重要轉折點。
• 監管機構對代幣化形式越來越開放,但仍需遵循嚴格的證券法規。
• 市場基礎設施的複雜性需要各方協調一致以實現成功的代幣化股票。
• 代幣化基金和受監管平台的興起將推動代幣化股票的發展。
代幣化股票(Tokenized stocks)處於傳統金融與區塊鏈的交匯點。它們承諾提供 24/7 市場、可程式化的公司行為,以及近乎即時的結算——但同時也與證券法規、市場基礎設施和互通性等現實情況正面衝突。經過一年在代幣化基金和鏈上市場基礎設施方面的快速發展,2025 年似乎是一個真正的轉折點。問題不再是「代幣化股票是否會變得重要」,而是「何時」以及「如何」會變得重要。
究竟什麼是代幣化股票?
「代幣化股票」是在分佈式賬本上發行和管理的股權權益的數位化表示。它們可以是:
- 完全擔保的數位證券(原生鏈上發行,賦予真實股東權利)
- 託管式存摺式收據(一種代幣,參考由託管人持有的鏈下股份)
- 合成敞口(一種衍生品,追踪股票價格但不賦予所有權)
只有前兩種才構成真正的證券;合成敞口僅提供價格曝光。其吸引力顯而易見:可程式化和原子化結算、更完善的股東名冊完整性,以及自動化合規。國際清算銀行(BIS)認為,代幣化可以透過使資產和支付管道更具互通性,來重塑「貨幣和金融體系的本質」。
為何 2024-2025 年改變了局面
過去 18 個月的一系列發展,為代幣化證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更快的傳統結算:美國過渡到 T+1 結算,壓縮了後勤風險,並推動現有業者朝向即時架構發展。
- 機構代幣化基金:貝萊德(BlackRock)推出了 BUIDL,一個在以太坊上的代幣化美元流動性基金,顯示了主流買方對公開鏈代幣化的需求。有關詳情和結構,請參閱貝萊德透過 Securitize 發布的官方新聞稿(段落末尾參考):貝萊德與 Securitize 推出 BUIDL。
- 鏈上市場數據:Depository Trust & Clearing Corporation (DTCC) 推出了 Smart NAV,將基金的淨資產價值(NAV)發佈在區塊鏈上,以支援合規的鏈上分銷和資產服務。
- 銀行級代幣化抵押品:摩根大通(JPMorgan)的 Onyx 部門擁有活躍的代幣化抵押品和存款基礎設施,為銀行整合的數位資產樹立了榜樣。請參閱 摩根大通 Onyx。
- 監管機構主導的試點:新加坡的「Guardian 計劃」正在擴大機構對代幣化資產和鏈上金融的試點,包括互通性和代幣化存款;請參閱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Guardian 計劃。
這些里程碑本身並未實現股票代幣化,但它們奠定了關鍵基礎:鏈上現金、數據、合規和機構參與。
監管的瓶頸
證券法規是投資者保護和市場完整性的基石。代幣化股票必須符合這些監管框架,或在監管沙盒內運作。
- 美國:嚴格的證券定義和轉讓規則意味著目前沒有主要交易平台向零售投資者提供代幣化美國股票。在監管阻力下,「代幣化股票」在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實驗已告終止;例如,幣安停用股票代幣。
- 歐盟:DLT 試點規則 允許市場基礎設施在監管監督下測試代幣化證券的交易和結算。
- 英國:數位證券沙盒 讓企業能在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英格蘭銀行(BoE)的框架下,運營和創新代幣化證券。
- 瑞士:SIX Digital Exchange (SDX) 作為受監管的 DLT 市場基礎設施運營,並已支持鏈上發行,如數位債券,為完全受監管的平台展示了發展路徑;請參閱 SIX Digital Exchange。
- 香港:證監會(SFC)為代幣化證券相關活動制定了清晰的方針,為合規發行和分銷提供了管道;請參閱 證監會通函。
全球監管機構對代幣化形式越來越開放——特別是針對基金和債券——但代幣化股票在股東權利、轉讓限制和受益人所有權透明度方面面臨更嚴格的審查。
頑固的市場基礎設施
除了法律之外,股票的核心市場基礎設施也非常複雜:
- 股東名冊和登記處:股東名冊、過戶代理機構和中央證券託管公司(CSDs)必須承認鏈上記錄為「黃金來源」。
- 公司行為和投票:股息、拆股和代理投票需要確定性、可審計的鏈上工作流程。
- 現金部分:交付對價付款(DvP)需要鏈上結算資產——機構接受的穩定幣、代幣化存款或央行數位貨幣(CBDC)。
- 互通性:資產和現金必須在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移動,同時不破壞合規保證。行業組織已強調跨鏈協調是關鍵;請參閱 SWIFT 關於代幣化互通性的觀點。
- 參考數據:準確及時的數據,如淨資產價值(NAV)和公司行為事件,必須能在鏈上被機器讀取;請參閱 DTCC 的 Smart NAV。
這些限制是可以解決的,但需要發行人、代理機構和市場基礎設施之間的協調一致——以及能夠體現現有規則的程式碼。
公有鏈 vs. 許可鏈,以及重要的標準
一個持續的爭論是代幣化股票應在哪裡運營:
- 許可鏈可以更容易地執行白名單和治理,但可能會限制分銷和組合性。
- 公有鏈提供全球覆蓋和可程式化能力,但需要在代幣層級進行嚴格的合規控制。
證券代幣標準有助於彌合這一差距:
對於公有鏈,代幣化基金已展示了實際應用。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的 OnChain 美國政府貨幣基金在公共網絡上運營,並展示了與區塊鏈整合的受監管資產服務;請參閱 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頁面。
目前有哪些已上線的項目?
- 代幣化基金正在快速興起。鏈上國庫和貨幣市場產品的市值已突破十億美元,透過授權合作夥伴實現透明的發行和贖回;請參閱 RWA.xyz 的數據。
- 已有受監管的交易平台。SIX Digital Exchange 以及歐盟/英國的沙盒使得在監管監督下進行初級發行和二級交易成為可能。
- 機構級的基礎設施正在到來。代幣化抵押品、用於淨資產價值的鏈上數據饋送,以及銀行整合的結算資產正從試點轉向生產。請參閱 摩根大通 Onyx 和 DTCC Smart NAV。
與此同時,向零售投資者提供未經完全證券合規審核的代幣化「股票」的嘗試已經退縮。這是一個特徵,而不是一個錯誤:市場正在從合成敞口轉向受監管的、保護投資者的工具。
距離主流代幣化股票還有多遠?
簡短的回答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近,但仍未突破。
- 「唾手可得的果實」不是單一股票,而是基金、債券和私募股權——這些市場的股東名冊更簡單,且分銷受到控制。
- 當代幣嵌入合規和身份邏輯,並且現金部分被機構接受時,公有鏈發行便可行。
- 代幣化股票的二級流動性取決於受監管的交易平台和經紀商連接,而不僅僅是智能合約。
- 值得關注的指標:代幣化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增長、從沙盒批准轉向永久授權的數量,以及實現鏈上 DvP 的經紀商交易商整合。
代幣化國庫券和基金在 2024 年已跨越關鍵的採用門檻。股票也將跟隨,但可能首先透過歐盟/英國/瑞士以及部分亞洲司法管轄區的受監管平台實現——然後是美國,一旦過戶代理、託管和另類交易系統(ATS)的模式與鏈上工作流程完全協調一致。
哪些因素能在未來 12-24 個月內解鎖進展?
- 監管開路者:歐盟 DLT 試點 和英國 數位證券沙盒 延續至永久性監管框架,以及香港證監會將更多試點轉化為持續許可。
- 鏈上結算資產:機構更廣泛地使用代幣化存款和合規穩定幣進行 DvP,這將建立在 摩根大通 Onyx 和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Guardian 計劃 等倡議的基礎之上。
- 公司行為自動化:擴展基於智能合約的股息、拆股和代理投票的模板,並以 DTCC 的數據原語為依據。
- 尊重合規的互通性:能夠端對端維護白名單、身份和轉讓規則的跨鏈訊息傳遞模式;請參閱 SWIFT 的代幣化願景。
- 錢包感知合規:在發行人合約和託管技術中採用證券代幣標準,如 ERC‑1400 和 ERC‑3643。
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實用指南
-
發行人與企業
- 從私募、基金或員工股權開始,這些領域的發行由您控制。
- 選擇具有清晰合規模式(ERC‑1400/3643)的鏈和標準,並規劃數據預言機(NAV、公司行為)。
- 將傳統代理機構(過戶、登記、CSD)對應到鏈上角色——不要假設鏈在第一天就能取代它們。
-
經紀商交易商與市場平台
- 使用機構接受的鏈上現金建立 DvP 工作流程。
- 在代幣合約層級整合 KYC/AML 憑證和針對每個投資者的轉讓權限。
- 為錢包原生公司行為和投票做好準備。
-
開發人員與基礎設施團隊
- 將合規視為程式碼。在代幣合約中內建身份證明和轉讓掛鉤。
- 優先處理確定性事件處理(NAV、記錄日期)和高可用性預言機設計。
- 規劃具有完整合規保證的跨鏈可攜性。
-
個人投資者
- 預期主要透過受監管平台或基金獲得早期訪問權。
- 當支援自我託管時,使用提供清晰簽名和多鏈支援的硬體錢包來處理安全代幣。
關於自我託管與安全的一點說明
隨著代幣化證券轉移到公共鏈上,私鑰變得具有真實的法律和金融權利。這提高了錢包安全、人類可讀的交易驗證和恢復計劃的門檻。對於考慮鏈上基金份額,或最終考慮代幣化股票的用戶和機構來說,採用經過實戰檢驗、開源的硬體錢包是明智之舉,這些錢包支援 EVM 相容網絡、比特幣以及具有清晰簽名功能的が新興證券代幣標準。OneKey 以其開放、可審計的設計和多鏈支援而聞名,這有助於在發行人框架允許自我託管時降低金鑰管理風險。
總結
代幣化股票並非停滯不前——它們正在成熟。2024-2025 年的故事是合規代幣化基金、受監管平台和鏈上市場數據的興起。股票也將透過相同的渠道出現:謹慎地、按司法管轄區逐一進行,合規性嵌入合約和市場基礎設施中。如果未來兩年內,現有的沙盒能發展成永久性監管框架,鏈上現金得到更廣泛的採用,公司行為標準化,那麼主流代幣化股票將從熱門話題轉變為日常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