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JLP/HLP:人人都能成为庄家

要点总结
• GLP 将做市机制平民化,让散户也能作为永续合约交易的对手盘获利
• 收益来源于手续费与交易者亏损,但同时面临市场单边走势、资产贬值与交易量下滑风险
• 新一代模型如 GM Pool、JLP 支持隔离资产与更灵活配置,提高风险对冲能力
• 越来越多协议引入主动策略与算法做市,但也增加了黑盒风险与被精准打击的可能
2022 年初,一家叫做 GMX 的链上永续合约交易所横空出世。产品一经推出几乎无人能敌,稳坐榜一宝座。仅仅一年之内,月交易量最高达100亿美金、以平均5亿美金的 TVL 霸榜 Arbitrum 链,截止至今已经累计处理了近三千亿美金的交易量。
华丽数据的背后都归功于团队推出的一个叫做「GLP」的全新流动性提供机制。「GLP」实现了一个事情:「允许任何人在链上坐庄,充当赌狗的对手盘」。
从那之后,类似 GLP 的流动性提供方式就一直传承到现在。纵观目前的链上永续合约交易所赛道,你几乎可以在所有相关协议中看到类似的产品设计理念:HLP、JLP、MLP…虽然 GMX 本身已经不再有当年的辉煌,但是了解类似的「坐庄模式」可以帮助你在使用各种衍生品协议中更加从容。
「永续合约LP:散户的对手盘」
在传统金融和早期 DeFi 里,做市一直是专业玩家的游戏:资金门槛高、对风险控制要求极强,普通用户根本玩不动。
而永续合约LP模型打破了这一切。它把「做市」简化成一种对赌式的流动性参与机制——用户不再需要预测行情,只需把钱存进一个共享池,就能坐享交易者带来的手续费和亏损。
这种「你出钱、协议做庄」的设计,不仅极大降低了做市门槛,也成了DeFi协议自我造血的新方式。于是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永续交易所开始推出自己的什么 GLP、HLP、JLP……本质上,都是在玩同一套东西。我们以这个机制的开创鼻祖 GLP 为例,为大家揭秘底层运行逻辑。
GLP 是 GMX 的流动性池,承担了整个平台所有永续合约交易的对手盘。用户在 GMX 上开多或开空,面对的不是另一个用户,而是整个 GLP 资金池。你作为 GLP 持有者,等于是跟别人下注的人之一,只不过你什么都不用操作,只要坐等结果。
GLP 的收益主要来自两部分:
- 一是手续费收入:所有交易都会产生手续费,这些费用按比例分配给 GLP 的持有者。
- 二是交易对手的亏损:别人高杠杆爆仓、判断失误导致的亏损,最终都由 GLP 池子吃下,也就进了你的口袋。
整个过程无需预测行情,也不需要盯盘。你只需要把钱放进去,就能像一个「算法驱动的庄家」一样被动收钱。交易越频繁、亏的人越多,GLP 赚得也越多。
那么池子里到底有什么?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GLP 并不是一个「单资产池」,它更像是一个「资产组合」或「指数基金」。里面的资金主要由三类资产构成:
池子的资产配比会根据市场交易方向动态调整。例如,如果池中 ETH 的比例相对于目标权重过高,使用 ETH 铸造 GLP 的费用会更高,而使用其他资产铸造的费用则会降低,以帮助池进行再平衡 。
换句话说,协议会根据「对手盘压力」动态调仓,从而保障 GLP 不会在行情极端时被轻易干碎。
但 GLP 风险在哪?GLP 会亏吗?
当然会,毕竟你是在跟全市场的交易者做对手盘。
GLP 主要有三类风险来源:
- 行情单边走强,交易者集体盈利:比如一轮强势牛市中,大量用户开多赚到钱,那么作为对手盘的 GLP 就会亏;
- 底层资产下跌:GLP 本质上还是个资产池,如果你存进去的 ETH、BTC 大幅下跌,持仓市值自然也会缩水;
- 交易量萎缩:如果平台活跃度下降,手续费收入减少,GLP 的收益也会变少。
所以 GLP 虽然「无脑参与、自动收益」,但绝不是无风险产品。它的收益和风险,实质上取决于两点:「市场行情」 和 「交易者行为」。
「永续合约LP的演化,大家都在 Earn 什么」
最初,GLP 的这种点对池的模式本身就是 GMX 这个链上永续交易所的核心运行机制。不过,随着链上永续合约交易所赛道竞争日益激烈,协议们在这一基础上不断演化和创新,永续合约LP机制也从最初的「被动坐庄」逐步衍生出了更加多样性、精细化的形态。
-
资产结构的多样化
在 GLP 诞生之初,资产的组成主要是包含在 ETH、BTC 和稳定币上,这样设计既便于风控,也符合链上永续合约市场的主流资产偏好。但随着链上生态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公链和协议开始尝试支持更多风险资产。
比如 GMX V2 通过引入资产隔离池(GM Pool)来尝试去支持更多的长尾资产交易,换句话说,在 V2 中,每个交易对都有独立的做市资金池,不再共担风险,这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选择。
假设你现在认为:「马上山寨季来临,ETH 会暴涨,而 BTC 可能不会再有太大涨幅空间」,而同时你想要去围绕 GMX 做一些理财策略。在V1中,仅参与 GLP 可能会因为ETH单边行情过于疯狂而导致 GLP 产生亏损,而在 V2 你可以选择底层资产只存在「BTC+USD」的市场,这样你仅仅存在 BTC 的风险敞口。
此外,当我们纵观所有公链,几乎每条链都绕不过 DeFi 老三件:「DEX、借贷、Perp」。除了我们已经证明用户对这些应用存在刚需以外,从资产端去思考,一条公链的发展离不开治理代币。为了让治理代币存在实际需求和价值捕获,类 GLP 的模式就是资金沉淀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具有代表性的是 Solana 上的「JLP」。「JLP」就是Jupiter在 Solana 上根据「GLP」的模式推出的翻版。随着 $SOL 的一路涅槃重生,「JLP」已经成为 Solana DeFi 的核心基础资产,几乎所有主流 DeFi 协议中都有它的影子。
-
收益结构的多样化
随着 GLP 模式在点对池永续交易所中大获成功,永续合约 LP 的理念也开始向更复杂的市场结构蔓延。如今,即便是在以订单簿为核心机制的合约交易所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流动性提供者对接交易者亏损」的设计正在悄然出现。
以 Hyperliquid 的 HLP 为例:它是一个社区驱动的流动性共享池,用户将 USDC 存入后,协议自动在其链上订单簿中挂买卖单,并在交易活跃时赚取买卖差价、交易手续费、资金费和清算费用。与传统永续合约LP(如GLP)的关键区别在于:
- 做市场方式:由被动「点对池」对赌转为主动在订单簿上挂单撮合;
- 收益结构:增加了 bid-ask 差价等费用;
- 策略主动性:引入算法做市与策略调整。
越来越多的协议为了扩大产品收益,都会选择引入一些「由协议运营」的主动策略,实际上已经与最初的 GLP 模式有很大不同。对于这类「黑盒策略」的产品来说,用户更应该多加提防,时刻关注收益的变化。
「庄家不好当,小心被暴击」
我们在做永续合约LP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就是在做交易者的对手盘,交易者获利的源泉来自于 LP,所以理论上来讲我们不太希望看到极端的单边行情,因为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交易者获利。但实际上,Crypto 的市场交易相对来说是不理性的,所以从长期来看,GLP 基本上很难亏钱。
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风险在于,当我们是「名牌坐庄」,这就意味着「敌人在暗,我们在明」。交易市场是一个 PVP 游戏,当我们处于被动做市的情况下,会有一个市场中精明的「科学家」盯着我们的策略实施「定点打击」。一旦被聪明的玩家发现了交易所设计的漏洞,对于任何流动性提供者都将是毁灭性打击。
在 DeFi 中很难做到绝对安全,就像 GMX 这样运行了多年的老牌协议在2025年7月份还是让攻击者找到了 GMX V1 的逻辑漏洞。攻击者利用了 GMX 在计算 GLP 代币价格时系统更新价格和余额的步骤不够严密的小漏洞,通过大量建立「做空仓位」实现了抬高 GLP 价格的效果,再赎回预先存好的 GLP 通过价差获利。
高端的攻击往往采用最普通的手段。在2025年3月,一起低流动性币种价格操纵事件发生在了我们的「版本之子」HyperLiquid 上:一位交易员在 HyperLiquid 上使用高杠杆开出约四百万美元的空单;之后使用另一地址砸盘现货使得空单盈利;盈利后提出大量保证金使得空单被强平;由于流动性不足,巨额空单被 HLP 接手;此交易员之后又大量买入现货提高价格导致 HLP 金库巨额亏损。
在事态难以控制之时,HyperLiquid 官方选择中心化干预,将价格回滚最终帮助 HLP 金库的提供者止损。
「End」
随着链上永续合约交易所逐渐成为「红海」赛道,永续合约LP这种模式也愈发普遍,机制也千变万化。牛市时交易行为变得极度活跃,手续费和对手盘收入激增,为 LP 提供了可观的收益机会。预言机攻击、合约漏洞攻击确实难以避免,所以对于散户来说,「选龙头」可能是大道至简的优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用于知识科普和教育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财务建议;DeFi协议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且数字资产价格和收益率存在较大波动,参与数字资产投资和DeFi协议可能会导致丢失全部投资金额;请读者在参与任何DeFi协议前,自行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做好风险评估与尽职调查,谨慎决策。